三年前应邀在贴吧做的读书安利帖
2017.9.01
三年前那就是 2014
没有整理,完全复制过来的。现在看到只觉得好笑。。
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
从这本开始吧
当初读这本书,不是为了考试,完全是因为我当时和马克思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,看到后有很大共鸣。
当然,主要是里面的唯物史观和经济学的部分。
所以同时看《资本论》时,更倾向考虑他的逻辑。
当时我成为马粉的原因很简单,我自以为感受到了那个集体意识,(和罗永浩的形容差不多)。然后又受悲天悯人地本能影响,结合几个相关的TED视频(懒得找名字了。。),认为消灭贫穷才是最重要的。
通过这本概论,我看到了马克思的那种跨学科式的天才,和透过现象寻找事物规律能力。
这种跨学科的能力需求在如今很普遍,光是人工智能这个课题就至少跨越了5个以上的学科。
当然后来我才知道他这种唯物史观是线性史观,不适合人类社会这种复杂系统。譬如蝴蝶效应,丢失一块马蹄铁导致国家灭亡的故事。。在这种复杂系统中,以线性思维去总结规律如今看来早已不适合了。
因此,内容便失去了讨论价值。
插楼(当时的吐槽)
感觉好麻烦。。还是用豆瓣吧。。贴吧还是适合灌水一些。。
主要是豆瓣可以看到别人的书评,横向对比之后看得更全面。
我是说如果要写读书笔记的话那里更适合。。豆瓣上我只有影评还没写过书评。。你不说要写书评我也懒得写啊,很要花时间。
大脑使用手册
我想这本书应该就是“脑残”的出处了。它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让我知道了大脑也需要保养。。
其中有个细节,那个八十多的老妇人,竟然是该书作者在扫描过许多大脑后发现的最健康的大脑。老人不但平时乐观向上,还是个基督徒。这点资料很值得深思。这其中定有相关性,但目前我阅读范围有限,找不到资料能支持这种观点。但至少,乐观是确定有关联的。基督徒,只能暂时归因于博爱与认真的态度了。
前些年,中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,应该与这本书的散播有些关系。但如今教育,真的是“素质教育”么?
我只能呵呵了。。
少有人走的路
这本书解开了我许多疑惑。
爱是什么?
爱的本质是什么?
爱是一种能力吗?
爱与自由如何平衡?
爱与本能如何澄清?
书中虽然是一般的鸡汤式套路,但直指人心,有理有据。我当时是结合莫里斯的裸猿三部曲来看的。。不然真不好抵消裸猿带来的负能量。
本书对科学与宗教也有一些探讨,但感觉不够深刻,流于表面,没有逃开休谟之问。
这本书有导图了就必不细说内容了。
总之值得一读。
裸猿三部曲:
裸猿
亲密行为
人类动物园
这三本书完全属于反人类,没一定心里承受能力千万别读,很容易就忧郁了。。
在这套书中,莫里斯作为一个生物学家,以尽量客观的角度描写人类,真是越看越冷血,越看越寒心。。
太血腥了,我真不推荐看。。当然,如果你视真理超过一切,那这几本书就是必读了。
说到反人类,不得不说这本
自私的基因
这本书算是和裸猿里应外合,进一步解剖人类,干脆反人类反到底,直接说人类就是基因们的代理,meme的中介。还让人活吗?
同样血腥暴力,揭开赤裸裸的真相。。
如今meme的概念在网络时代已经被广为接受,但翻译上各有差异。迷米,米姆,模因,迷因。。what ever,都是这么回事。
如今貌似都默认模因这个翻译了。
经历了这几本书,我算是麻木了。再看几本治愈系的吧。。
为了缓冲,看了点
哈佛家训
里面许多小故事,一股浓浓的读者味,想起以前高中时流行的智慧背囊。。
同样做了个导图,方便引用。
其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:
土拨鼠去哪儿了
每次我迷失方向,我都会想起这个故事。找到真正重要的东西,说起来简单,但做起来实在太难。
世界已经复杂到一定程度,但人类却如刚出生的幼儿,才学会走路而已。
这样的环境下,去理清世界的真相,认清自身,需要太多时间和精力。
同样,坚持追那只土拨鼠,而不被兔子迷惑双眼,同样也需要敏感的洞察力。
多少人是为梦想而活。我不禁又悲观了。。
昨天花了一天时间看完一本
《天才在左疯子在右》
我感觉我离书中的主角们不远了。。
以前我还特意去看了许多禁片,变态cult片,看了许多恐怖电影,我以为我的心脏应该非常强大,不再有恐惧感了。
例如如今常常一个人摸黑走夜路,一个人住楼上也不害怕等等。
但看了这本书后,我感受到了毛骨悚然,深入骨髓的恐惧。和那种很突然的恐怖不同的是,这本书慢慢的吸引我阅读,吸引我带入自己,吸引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感受。
看完感觉作者整本书每个字如写出我心声,写在我心上。这种共鸣远远超过了过去所有看过的书或电影。
世界观不够坚定,心脏不够强大的,千万谨慎,读前三思。
我当时看完,第一反应是给老妈打电话,然后跑去聊天。第二反应是在qq上找在线的朋友,随便聊什么。第三反应。。现在还没睡著,失眠了。。
那个帖子也就因为那个朋友邀请才去总结了一下,今天突然想用为知笔记把后来的补上。
由于时间久远,当时的感受和想法已经差不多都忘记了,只能用现在的视角来说了。而且很多漏掉的书就不提了。。
插一句,有一本书没提到,东尼博赞的《思维导图》。当时应该是结合脑科学方面的书《大脑使用手册》看的。
用过一段时间思维导图(用的xmind),后来腻了(或者是不需要了)。。
如今又开始使用了。。有时候一些抽象词汇用导图罗列十分方便易于理解。
《人性论》
休谟身上有许多标签。(不可知论)哲学家,经济学家,历史学家,怀疑主义,自然主义,经验主义。。
你可以给电视机贴上「电视机」的标签,但人的思想,不是几个标签就能概括。特别是对于不理解他的人。
《人性论》在我看来并不是一部哲学著作,而是一本打破常规视角的人类意识观察。类似的书还有几本,就是前面说的那些「反人类」的。
休谟在这本书中首次清晰地对人类的认知进行描述。他仿佛一个冷静的旁观者,对自己思考的过程进行了观察,然后认识到他是作为人在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(怎么这么别扭)。
从书中可以看出休谟对各种文字概念敏锐地感受,使用起来精准到位,在心理学早已普及的今天再来看他的书,只能惊叹他的天才。
而且,他所提出的的人类将「相关性」当作「因果性」,到如今看来依然发人深省。
休谟对于人脑中观念的思考结合道金斯《自私的基因》中关于模因(Meme)的部分会更好理解。
如今心理学的研究仿佛一步步验证休谟的思想,人类脆弱的理性似乎也只是个幻觉。
陷入虚无主义的源头大概在这里吧。。不过,读了休谟自己写的自传(很短),和别人写的评价,发现他自己倒是逍遥自在,中庸平和,和一开始预想中类似一般哲学家的特质并不吻合,反而感觉他更像一位科学家。。
读这本书的动机已经不可考,但我一直认为:
当下所阅读或者观看的内容,必然与当下的读者有所共鸣。否则根本不可能读得进去,就算读了,也只是记忆一堆毫无意义的文字,终究会忘记。只有后来身处类似的情形,产生的共鸣感或许会唤回那些记忆。但这样「先灌输,后唤起」的效率还是太低了。所以我所记下的这些书,一般都是因为那种共鸣感而读。
大概是同一时期或者在这之前,在网易云阅读上读到布尔费墨的文章,深受影响。
《时间的形状》
等著名科普书
豆瓣有个特别好的高科技相似推荐(由购物网站发展而来),不过在豆瓣叫「喜欢XX的人也喜欢」,反正都一个意思,也是一套算法。
只要你点开随便一本很有名的科普,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找到另外那些同样著名的科普书。
其中有一些,属于一个叫「第一推动丛书」的系列。
这么多科普书你不可能每一本都看,但这些书大概内容,想表达的东西却一定要知道。
不过对于一些稍有科学常识的人来说,可能有些观念已经早就通过其他途径习得。
以如今模因传播的速度和译者群体的素质,就算刚公布没多久,也能马上有人搞出一篇科普。